你知道老鹰是如何鼓励它的孩子飞离鸟巢的吗?小鹰们都挤在高高悬崖上的鸟窝里。山下的雾散开后,他们可以看得更远。父母哺育了他们,为它们遮风避雨,保护它们不成为别的动物的猎物。现在是它们自己学习飞翔的时候了。它们不可能再沿着悬崖到低一点的地方练习飞行了。妈妈啄它们将其推出鸟窝,在后面看着它们。
下落,下落,它们一直向下掉。为了不再下降,它们把翅膀张开来托住身体。它们不停地拍打着自己的翅膀,地面越来越近。慢慢地它们滑过树顶。它们再使劲拍打翅膀,好让自己升起来。终于,它们头也不回地穿过湖岸,开始第一次自己寻找食物。
妈妈追上它们,给它们演示如何利用热气流,使自已飞得更高的技巧。它们沿着悬崖的边沿滑翔,看起来非常优美、强壮。
看到这,你是不是想到了《动物世界》?不,这里讨论的是知识管理!等你读完这本书后,也可以像那些小鹰一样学会飞翔。
《英国石油公司组织学习最佳实践》(书名原为:Learnign to Fly: Practical Lessons from one of the World's Leading Knowledge Companies)和我们分享了英国石油利用知识共享提高工作效率的成功经验。两位实践家Chris Collison和Geoff Parcell用讲故事、问问题的方式,生动地展示了知识管理的实践、原理和工具。
如果你还认为KM只是一种宗教或时尚,那么你应该看看世界上最赚钱的企业是如何利用知识来创造价值;如果你还认为KM只是一些学院派和理想化的教条,那么你应该看看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是如何在行动中分享知识。我相信,你在这本书里一定可以获得答案和启示。
这是一本可行、实用的工作手册,里面到处都是能够帮助人们马上采取行动的提示和方法。在这本书里没有长篇说教。相反,讲的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小故事。所总结的原则、模型和方法也都是容易做到的、可被灵活应用的。通过理解和模仿书中的实例,我相信任何规模的组织都可以立刻开始自己的知识管理。书的附录里还提供了一些针对起步行动很有帮助的资源,对于那些正打算开始行动或者正处于摸索阶段的企业,都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。
正像BP集团执行总裁约翰·布郞尼所说的“规模的潜在价值是能够有机会获得和使用世界上最聪明的100000个人掌握的知识。”但这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--公司出色的运营效果来源于解放员工,如果“创造一个他们能够请求帮助和给予帮助的舒心环境”。我觉得具有如此的胸襟和心态,才是BP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。只有在一个鼓励共享的环境里,知识管理才能够发挥作用。
必然遇到的问题是--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在国内发挥效力吗?我们有国情呀!我对此是颇不以为然的。
纵观书中介绍的经验和方法,几乎都是技术要求不高,投入资本不多的--比如为积极贡献知识和员工赠送小礼品,建立员工的个人主页,印制包含专家能力和联系方式的扑克牌等等。我相信任何企业都能做得到,关键是你会为自己找出什么样的借口!
我觉得,世界上的企业只有两种--优秀的企业和差劲的企业;做事的方式也只有两种--正确的方式和错误的方式。所以并不存在所谓的中国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的,也不存在中国的方式和国外的方式。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有同样的特质,比如目标明确、尊重员工、勇于创新等等,这些要素是并不会随着国籍的变化有重大差别。同样的人也是如此。不管黄皮肤还是白皮肤,都是直立行走、杂食群居、四季性交。那么为什么我们对巨大的共同点视而不见,却非要强调所谓的国情呢?那么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国情呢?或者更直接的说法--做为知识管理的落后一方,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谈“国情”呢?我们连亦步亦趋地学习,都可能不得精髓,又为什么对已被证实的成功经验挑三拣四呢?窃以为,这不过是在寻找借口、避重就轻而已。
我在想,现在这个时代还有没有“本地竞争”?我出差去外地,总想品尝一下本地的啤酒,可现在这个愿望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--因为除了青岛和百威之外,我的选择已经越来越小了。是本地的啤酒口味不佳关门大吉了吗?应该不是,他们更可能是敌不过那些实力超强的巨兽。换句话说,如果本地有两家啤酒厂,其中一家比另外那家经营得更好,这能保证它不被来自外地的买家吞并吗?如果广东人做的鞋子比温州人做的还便宜,这能保证它把鞋子出口到美国吗?显然答案是否定的!随着“全球化”的蔓延,“本地竞争”已经毫无意义。中国货要和越南货比着谁更便宜,美国人要和印度人抢工作,连造个飞机飞船都给十几国一起上。世界早已经连接在一起了。
你还分得清哪些是“国内”企业哪些是“国外”企业吗?那些合资、独资企业,可能CEO是法国人,销售总监是英国人,用美国公司的流程管理,却请了一大帮中国人做事,那么这个企业是哪国的?他们要适应那种文化?还有那些国企、民企,言必称世界先进水平,要与国际接轨,当然这可能只是说说而已,不必当真。但是融合才是趋势,分清早已不再可能。
我常拿中国IT和中国足球相比,因为二者在本质上是极为神似的--同样的落后,同样的浮躁,还可能同样的没有希望。中国足球也是最多谈论“国情”的。一会学德国,一会学巴西,这边说中国人身体素质不如欧美,那边说体制问题与众不同。今天请个老外当教练,明天送帮孩子去国外训练。他们宁愿为投机取巧而挖空心思,也不愿意做任何一点实事。所有足球强国都是以联赛为根本,而足协却希望得到更速成的方式。这可能吗?
换到知识管理上来说。我们总在强调员工没有分享的习惯,领导认为知识就是黑暗的力量,企业没有公开透明的文化。我相信这些问题是存在的,所以才需要去改变。我也不怀疑国外那些先进的企业,在20年、30年或者更多年以前也是如此,它们经过的转变之路肯定也不轻松。如果已经有人做到了,为什么我们不行呢?是因为“国情”吗?我想说,我们是因为“国情”才落后的,而不是因为落后才有“国情”的。我们都知道有病就需要治疗,如果只是每天忧心重重而不采取行动,那么就只会一命呜呼。如果我们了解当前哪些环境和问题不适合分享,那么可以说已经走好了第一步,我们发现了问题,也就有了更多机会来解决问题。那么第二步呢,我们要克服这些问题吗?我们怎么克服呢?很幸运,有很多成功的先行者,他们可能来自大洋彼岸,这重要吗?你会因为医生不是你的老乡就拒绝看病吗?当然不会了!那么为什么有现成的经验,你还有裹足不前呢?当然生搬硬套是不行的。那么灵活应用是怎么开始的呢?是从实践中起步的。如果你什么都不做,当然什么也不会发生。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,我们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有成功的可能。如果有什么捷径的话,那么你可以走别人走过的路,那里的暗礁乱石已经被标识了出来,这可能并不能保证你成功,但起码你可以少犯点错误,难道这不是很好吗?
你可能做得不够优秀,但请不要说你做不到,就算是失败也是通向成功的必要历练。
Tags: KM, BP, Learning to Fly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